提起宁海湾,我就情不自禁地忆起少年时代捕青蟹、白蟹的事,但令我最怀念的还是捞海蜇。
曾几何时,在湛蓝的宁海湾海域,海产品资源非常丰富,素有“聚宝盆”美称。秋冬季节,青蟹、白蟹和海蜇算得上是当季海产品了。
记得少年时期(上世纪四十年代末、五十年代初),我因家境贫困失学在家,常有机会跟随长年打拼在海上的父亲和堂伯父,驾小船去宁海湾的群岛间撒网捕捞青蟹、白蟹,同时兼捞海蜇。
我家在宁海湾的里港,但为了争取丰收,往往要去宁海湾强蛟群岛间撒网打鱼。从薛岙码头出发,经两三小时航程,来到捕捞区域。沿途,常见到船舷外侧海面中飘浮着如小桌面大小、乳白色的海蜇。此时,我的父亲会提起网兜悄悄伸向海蜇下面用力一捞。因为数量实在太多了,经常忙得应接不暇,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没感觉到。有时,甚至能碰到足足有上百斤重的特大海蜇。当无法捞进网兜时,父亲就吩咐我撑稳船橹,把撑篙一头插进肥软的海蜇,他则与堂伯父一道慢慢抬进船舷。总之,每次下海都有收获。
在捞海蜇时,我除了内心的喜悦,还曾碰到两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蹊跷事:一件是都说海蜇没眼睛,但当我们用网兜去捞海蜇时,却能快速逃走,这是何故?另一件是每当稍大一点的海蜇捞上船时,总弥漫着一股很辛辣的味道,年少的我对此尤为敏感,常被辣得直流眼泪。对这些问题,父亲的解答是:海蜇没眼却能快速逃走,是因为海蜇从母体中出生,虽没带眼,却靠虾做眼,叮在海蜇身上一群的小虾遇到侵犯很快逃走,海蜇也会即刻逃之夭夭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上鱼(指海蜇)虾做眼”。至于海蜇辣眼一事,是因为海蜇遇到外来物侵犯时,会从肚里释放出一种辛辣的气体,也可以说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。哦,父亲不愧是老渔民,解释得合乎常理,同时也说明他对海洋有丰富的知识。
每当捕捞返航,这项副业(捞海蜇)总有满满一大舱,可谓大获丰收。在那个时候,可以说“凡有海水的地方,就有海蜇”,甚至多得退潮后搁在海涂上随便拾捡。在当季时,连周围村民利用出门就是海的地利条件,也纷纷加入到捕捞海蜇的行列中来,撑着舢舨、竹筏,多时有上百条,声势浩荡,蔚为壮观。然而,这种场景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,每况愈下,在这一带海域捞到海蜇犹如“大海捞针”了。
海蜇松脆鲜嫩,味道极佳。在餐桌上算上乘佳肴,凡酒席、餐宴没有不上一碟冷盆海蜇的。然而当年,我们家乡一带,家家户户都腌着一两缸咸海蜇,像咸菜一样作为“长年下饭”。
海蜇好吃加工难,要加工得法不是一件易事。其一般的制作:先将红褐色的鲜海蜇头割下霉压一夜,沥去辣汁,其白色的海蜇皮要刮去一层薄薄的红衣,然后用捣碎的明矾撒上过一夜。次日,用少许明矾加盐再压几夜。这里千万注意不能碰到淡水,以防霉变。最后,把它一层层填压在缸里,就可长年食用这道清脆爽口的佳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