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 > 正文
海蜇的哲理
发布者:admin  来源:腾讯网  发布时间:2013/9/15

 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温州人把海蜇叫做“藏鱼”。 “藏鱼”是温州海鲜群里面标志性的“名菜”。30多年前有名,是因为是穷人家的主要的下饭“配”。我记得很多年前奶奶曾对我说过:以前啊,隔壁邻居大家都住一个道坦里,一到晚饭时间听到哪家嚼藏鱼嚼的喇喇响,就会打趣地说,你听,哪家又是“藏鱼蘸虾虮”……

    现在的藏鱼绝对身价不菲,从穷人家的下饭“配”,到高档酒店、宴席的必备菜品,从低端家常菜到高端的名品,其亘古不变的哲理就是:物以稀为贵。

    不过另一个理由是:温州人爱吃藏鱼,不离不弃,像热爱江蟹生那样的爱藏鱼。温州家门口的藏鱼绝迹了,就从渤海湾一带,从广东进货,以满足温州庞大的需求。

   不过比较感叹的是,从1978年开始,温州人就吃不到温州藏鱼,也就说,温州的80后甚至没吃过正宗的本地藏鱼,(他们豪华婚宴上的千元一条的黄鱼,是养殖的)。“南商云集帆樯满,泊遍秋江海蜇船。”这是清代诗人王步霄描写温州海蜇旺汛之盛况。温州是名副其实的“海蜇之乡”。30多年前,每当春暖花开,瓯江口至乐清湾的水面上即出现簇簇像降落伞状的小海蜇,晃晃悠悠,举目皆是,被赋诗“四月初八满江红”,年产上万吨。当吃藏鱼成为穷人家的象征,当黄鱼多到随处扔的时候,谁都不会想到这是历史的玩笑。

    现在的藏鱼还可以蘸虾虮吃,当然这是绝配。但是时间和空间都变了:在豪华的包厢里,藏鱼被精致地切成方片,装在精致的白瓷碗里,下面垫着晶莹的冰块,虾虮得用小小火煨着。把冰得剔透的藏鱼片蘸着微热的虾虮,有点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感觉——藏鱼,现在是这样吃滴!为了显示不凡的身价,藏鱼还经常与挪威的三文鱼、法国的鹅肝、加拿大的象拔蚌、日本的帝蟹拼摆在一起,在耀眼的灯光下散发出冷艳的光彩。藏鱼也不光蘸虾虮,也蘸日本酱油和芥末。身价高了,POSE酷了,可是吃到嘴里的,是平淡的,还带了点矜持(哪能痛快儿生猛的嚼呢?!),而且,毕竟,不是温州本地的藏鱼,是渤海湾、南海的海蜇啊。

   水产专家评估认定,中国海蜇以浙南海蜇种群数量最多,质量最佳。其特征是:个体大、不含沙、质地松脆。从美食的角度来说,就是有嚼头,嚼起来带啦啦声,口感脆,富有弹性,而有清凉的鲜美感。最近,我的朋友、融CLUB的胡大厨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批货,得意洋洋地邀请我尝尝:“这是38年来才出的东海海蜇啊!”——传说中的温州正宗藏鱼?装在白色碟子里的,是扇状海蜇头,颜色以琥珀色和淡黄色间杂,块头比较肥厚,吃起来果然是不一样,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嚼头,嚼起来典型的喇喇响。而且不用蘸什么,其本身天然的清凉鲜美就可回味——这点不像和三文鱼摆在一起的“名贵”藏鱼,假如不蘸点什么,就索然无味。

    据说,海蜇在温州的土名叫“藏鱼”,意思是需腌渍贮藏数月方可食用。海蜇本身有毒性, 清朝《雨航杂录》记载:  温州采用“三矾提干”加工海蜇,“碱温无毒,具治积祛疾、清痰散气、解毒软坚”。但以前穷人家吃藏鱼,不是冲着什么营养和解毒功能去的,就是便宜,嚼得爽,能配饭。现在温州人吃非本地藏鱼,当然不是怀旧。在温州味道的序列中,藏鱼既不像鱼生、虾虮、泥螺那么纯粹的乡土,也不像鱼丸、江蟹生那么具有独特性,反而在市场的推手后面,有点像上了创业板的暴富的明星,忽然间就有身价了。东海藏鱼,下一次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到。


分享到:
友情链接: